路易威登皮带真假_高仿路易威登皮带男
- 微商交流
- 2023-10-25
- 85
“打卡”行为某些程度上可说是口碑评价。2015年台湾最热门 FB 打卡地,是甫开幕的台南奇美博物馆,而2016年台湾10大热门 Instagram 打卡地点排行榜上,奇美亦高居第四。除了奇美博物馆,有着台湾少见欧式凡尔赛宫建筑外型,其实这几年故宫南院、兰阳博物馆、八里十三行博物馆等艺文展馆,往往因为特殊的建筑造型成为拍照打卡的观光热点。
实际进场看展人数应该与打卡数有些落差,当然这可能也受限于部份场馆入场人数限制,但该情况让我想起近代欧美博物馆发展的新走向。欧美许多博物馆因为有着营运盈亏压力,对于自我行销及吸引观众入场发展出许多新作法。
一派以外观造型特殊的展馆为议题,让博物馆本身建筑就成为不得不拜访的经典。另一派则以举办主题特展为号召,吸引不同群众走入美术馆。后者兴起与时尚产业跨界合作、举办特展来吸引眼球,创造话题,进而提升博物馆地位与影响力,并带进看展观众的策略,是个很有趣的现象与风潮。
博物馆举办时尚展引发争议
其中最著名也最给力的,当属世界三大博物馆之一的纽约大都会美术馆。1983年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首度为当时仍在世的法国国宝时装设计大师圣罗兰(Yves Saint Laurent)举办个人特展;他被誉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时装设计师。圣罗兰在女权尚未启蒙的时代开创出女性裤装设计(pantsuit)风潮;他的女性燕尾服、剪裁合身的裤装,到透视衬衫、猎装、雍容华贵的长礼服等设计,概念前卫、勇于反叛权威、敏锐觉察时代风潮,往往一推出就成为当代时装的经典。这是首次有大型博物馆为时尚设计师举办特展。
2011年,为鬼才设计师亚历山大麦昆(Alexander McQueen)举办的回顾展—“Savage Beauty”(野性美),则为这类时尚特展开创出新的高峰,当时带来66万多的观展人潮,是开馆以来最多人观看的纪录。2015年再推出的超级时尚展《中国:镜花水月》(China: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不论在话题讨论度及看展人数上,都缔造了新纪录;共吸引81.5万人次观看,这也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开馆以来第五大受欢迎的展览。
当然博物馆与时尚业结合办展览的作法,也引起不少反对与批判的声音。有艺术史学者认为,大都会博物馆办圣罗兰的服装设计展览,跟博物馆把场地租给通用汽车(GM)、卖加特力(Cadillac凯迪拉克)的商业行为没什么两样,而因为这样的非议,30多年来大都会美术馆都不曾为在世的设计师举办回顾特展,直到今年5月即将登场的日本设计师川久保玲展。这其实,在 McQueen 的“野性美”开展期间,纽约时报记者也撰文指出,由单一时尚品牌赞助的特展,存在伦理上利益冲突的问题。纽约古根汉美术馆在2000年为高级名牌 Giorgio Armani 举办的流风秀,亦是类似争议的著名案例。
博物馆举办时尚展的道德界线
大众传媒及艺术界人士主要的批评在两方面:一是美术馆、艺术家与赞助者之间可能交错复杂的金钱、权力与商业关系,许多美术馆主要财源来自赞助,经营上亦面临财务平衡的压力,展览取向可能受到赞助单位或财团董事们之品味与利益的影响。2000年纽约时报便直接点出:“现在美术馆的专家们已经被经费权限、大众喜好、社会议题所迷惑。美术馆展览出现二个面相,不是像超大型商品舖,就是像社会视觉历史的展示厅。”
这派声浪担心美术馆过于大众化、娱乐化,更甚而将这样的公共空间变成了“上流风展示馆”、“时尚馆提款机”。以纽约大都会美术馆每年募款重点活动——Met Gala(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而言,主题经常与当期时尚特展一致、来宾穿著亦需配合主题,被视为是“时尚界”的超级杯(Super Bowl)、奥斯卡。2015年舞会一个晚上可以募集到1250万美金,2016年门票售价3万美元、企业品牌包桌一张要27.5万美元,这笔资金是博物馆年度最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这些募款经费则主要用在博物馆展览、出版、收购馆藏等营运费用。
另个担忧则着重在“什么是艺术?”、博物馆是否能掌握展览的独立性与主控权?在举办时尚展时到底可以接受谁的赞助等艺术与伦理问题上。2005年大都会博物馆的 Chanel 展由香奈儿公司赞助而遭批评,有人认为香奈儿的设计师 Karl Lagerfeld 在背后操纵痕迹过于明显。美国一些博物馆如印第安纳波利斯、费城博物馆,也认为博物馆不应该为品牌做广告,亦不该接受艺术家用自己提供的资金来办展,牺牲本身的创造性和独立性。不过,纽约大都会美术馆针对批判也提出反驳,前馆长 Harold Koda 认为展览的好坏应该取决于本体,而有些艺术家有着难以忽视的重要性,去重视那些真正的艺术家是无可非议的,同时也坚持美术馆是有展览自主权的。
事实上,大都会美术馆在2000年曾经取消举办香奈儿展,除了当时策展人过世,主要原因就在于,博物馆无法同意设计师 Karl Lagerfeld 将当代艺术作品纳入展示的呈现构想,不愿让渡策展主体性。当然,也有评论对时尚服装引进艺坛抱持肯定态度,认为其美学关乎社会历史、政治意味、性别理论,亦是从服饰、艺术、商业、学术等各方面,作为可分析的文化景观。就如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装学院负责人 Andrew Bolton 所述:“我们需要将时尚作为一种现存艺术来解读历史,并展现它对后期艺术所产生的影响。”
时尚展仍蔚为风潮
尽管引起许多正反讨论评价,美国及世界各地的美术馆与时尚产业合作办展,近年来还是蔚为风潮。因为2008年的经济大衰退,严重地影响了美国博物馆的财源。目前经济情势虽已好转,但博物馆意识到,为了维持营运,馆方需要不时策划较为符合大众口味的展览,扩大参观人数,并且因此扩大赞助,以增加收入。然而,对于目前的英美博物馆而言,在慈善捐款来源变少的环境下,越来越多博物馆必须向立场未必绝对中立的赞助者募款。
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保持博物馆本身——例如办展的主体性,是一项极大的挑战。不过许多现代美术馆,在后续跟进与时尚产业合作办展的过程中,也不断修正作法。后来的展览多以设计家而非品牌为单位以回避利益冲突。至2012年,世界大型博物馆举办的服装设计展,每年有4、50档之多。
荣获2016年英国最佳博物馆奖的伦敦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博物馆),每年有两场时尚相关大型展览;2013和时尚品牌 Gucci 合作推出摇滚巨星大卫鲍伊的特展“David Bowie Is”,5万张预售门票被抢购一空,打破 V&A 历来售票纪录。而当 V&A 于2015年再次展出向设计师麦昆致敬的野性美特展时,吸引了来自87个国家、近50万名观展者,规模为V&A 博物馆创下纪录。
另外,西班牙马德里“艺术金三角”之一的 Thyssen 博物馆在2014年首次举行奢侈品牌Givenchy 的作品回顾展,展出设计师 Givenchy 50年职业生涯中100件最得意的作品,由他本人亲自策展,展品则来自全世界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就连台湾的故宫博物院,都曾于2012年联手精品品牌卡地亚(Cartier)举办“皇家风尚”展——故宫推出清室宫廷收藏,与卡地亚的收藏品连结,双方共同策展,由故宫主导内容。
美术馆与时尚产业的跨界合作除了静态服装展览外,也能各种透过不同的形式结合,英国 V&A 博物馆的 Fashion in Motion 以动态型式展示服装,将山本耀司、Jean Paul Gaultier 等时尚大师的经典作品服装秀搬到馆内。而服装秀在博物馆或类博物馆空间进行,亦非 V&A 首创,英国实境博物馆肯辛顿宫花园是英国品牌 Burberry 2011 秋冬时装秀地点,也经常举办时尚艺术大展并邀请 Vivienne Westwood、Chris Levine、Jane Darke 等设计师与艺术家合作,并设有能与观众互动的装置艺术品。今年三月,法国罗浮宫雕像殿堂马利中庭(Cour Marly)也首度上演了时装秀,时尚品牌 LV 让身穿最新设计的模特儿走进古典雕像之间,古今交错的氛围彷若另一种行动艺术的呈现。
有意义的跨界合作
跨界合作绝不会是盲目地以商业利益结合为唯一考量,而是必须建立在一些共同精神与价值观上。
整体来说,在相对保守的博物馆界,开启跨界创新合作似乎成了势不可挡的潮流。除了能够开拓新的观众群、为博物馆引进新的社会资源,对某些博物馆而言,更是展现自我多元视角、实验创新突破的机会。与纽约大都会齐名的 MoMA(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就即将于今年底举办睽违72年的大型服装展览 Is Fashion modern。
有人认为这些趋势的背后,是欧美博物馆本身就有服装织品艺术收藏的传统,同时也无法摆脱商业与金钱的考量。但不可否认,当传统认知上“艺术殿堂的博物馆”愿意跨出那一步,不论在观看艺术的角度,还是时尚产业在现代社会的定位,都产生新的化学变化。
当然,跨界合作绝不是盲目地以商业利益结合为唯一考量,而是必须建立在一些共同精神与价值观上;当艺术品味透过时尚美学得以展现,当时代精神变迁能借由时尚设计转变呈现,当时尚艺术的内涵足以承担不同美学概念的延伸时,这样的结合才会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而跨界合作的过程,转化出新的媒介、新的载体、新时代的叙事手法,同时也可能推展出新的受众,从而扩大了市场基础。对于时尚特展策展单位来说,“大众化”与“市场化”或许是当初设定的目标之一,但能否成功开花结果,尚有许多其他主客观因素需纳入考量,毕竟不是每个博物馆的时尚特展都能叫好又叫座。
而时尚展面对被认为过度商业化的批判,在专业媒体、公共舆论、学术研究者不断提出质疑并共同监督检验下,博物馆亦随之持续调整方向,试图找到新的平衡点。例如,2011, 2012年北京国家博物馆的两场合作策展:路易威登(LV)艺术时空之旅展,与宝格丽(BULGARI)125年义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尽管部分媒体肯定其内容精致、展现历史意义,却也有五成网友反对,质疑其过于商业化、不适宜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又例如,纽约大都会美术馆在2012年推出的 Schiaparelli and Prada:Impossible Conversation,观展人数不到34万,仅有前一年麦昆特展的一半人潮。
对于这些现象的观察开启了不同的思考及疑问:不同领域跨界合作是否有必要性与必然性?跨入新领域就如同多了一支脚,能站的更稳,而从新领域反馈回来的资料,可能也使自己进步的运作更快速、更精准。面对瞬息万变、新科技以指数进化的时代,不论身处哪个行业,是否更应该具备大胆创新、跨界结合的勇气?改变现状的人必然会遭受批评,但因为负面声浪就停滞不前失去动力不会错过更多吗?
甚至,现下台湾的社会环境,是否保有鼓励创新创富的开放态度,以及能正向循环的公共讨论机制与空间?在看待跨领域合作时,品味是不可或缺的,创新者是否具备足够的跨界知识与能力,以客观的视角评析结合的适当性,找出本质与价值上相互契合之处?就像时装设计实境节目 Project Runway 不灭的桥段,所有作品最终将在舞台上,以设计创新程度与市场性为标准被严苛地检验。
疯狂的创意人人有,但少了美感、少了核心概念、少了完美的执行,还是只能收到一句“l'm sorry!You're out!”
(陈国君,台湾新北市政府观光旅游局局长)
注:以下列出本文提到的所有展览,依照文中提到顺序排列
Yves Saint Laurent,个人特展,1983,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Alexander McQueen,Savage Beauty,2011,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中国:镜花水月》,2015,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川久保玲,个人特展,2017,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Giorgio Armani 流风秀,2000,纽约古根汉美术馆
Karl Lagerfeld,Chanel展,2005,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Gucci,David Bowie Is,2013,伦敦 V&A 博物馆
Alexander McQueen,Savage Beauty,2015,伦敦 V&A 博物馆
Givenchy,作品回顾展,2014,马德里 Thyssen 博物馆
Cartier,皇家风尚展,2012,台北故宫博物院
Fashion in Motion,伦敦 V&A 博物馆
Is Fashion modern,2017,纽约美国当代艺术博物馆
路易威登艺术时空之旅展,2011,北京国家博物馆
BULGARI,125年义大利经典设计艺术展,2012,北京国家博物馆
Schiaparelli and Prada: Impossible Conversation,2012,纽约大都会美术馆
界面
本文由聚合SEO于2023-10-25发表在联迅社区,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本文链接:https://lianxu.vip/post/120796.html
发表评论